咨询热线:021-80392549

IEEE Fellow黄建伟:「网络经济、群体智能」跨界融合,智慧城市的新风暴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2-05-30     来源:雷锋网     浏览次数:684
自然界中,「蚂蚁觅食」是一种寻常但奇特的现象。

成群结队的蚂蚁,总是能够在食物与蚁巢之间寻找到最佳路径,快速地将食物搬运至蚁巢中。这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广泛注意,在经过多次研究实验之后,他们发现:

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时具备随机性,没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标,但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食物,这只蚂蚁在搬运食物回巢时,就会留下一种微弱的气味,即一种叫做「信息素」的物质。其它蚂蚁会沿着该气味寻找到食物,然后再次留下气味踪迹。最终,越来越多的蚂蚁加入其中,形成了一条最优化的路径。

这种特性让蚂蚁在觅食行动中,群体的效率远高于个体,不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。换句话说,单只蚂蚁觅食低效而低智,而当蚂蚁成群,就能爆发出一种隐形的群体智能,通过协作达到「整体最优」。

类似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比比皆是:大雁在迁徙时会排成阵列,在「人」和「一」中来回切换;鲱鱼在面临捕猎者时会相互「预警」;蜜蜂则拥有高效的「决策系统」。

就连人类本身,也存在类似的「群体智能」:「世上本是没有路的,走的人多了,也便有了路。」

人们从A点走到B点,起初会有无数条路径,但最终会出现一条最优的路径,这正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无数次「探索」和不知觉中协作的结果。

因此,不论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,还是诸如蚂蚁、蜜蜂等低等动物,在形成群体之后,都能爆发出一种群体智慧。这种智慧来源于群体各成员之间的「默契」与「配合」,进而给群体带来整体利益的「最优解」。

当这些现象被观察、解析之后,其内在的群体智慧逻辑被借鉴至多个学科,例如社会学、组织行为学、经济学等等。

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,做了一系列研究,成果涵盖从最初的「蚁群优化算法」、「粒子群优化算法」到后来的群体智能、众包、群体计算等概念,并产生了比较多的应用,如无人机协作、智能电网等等。

其中,「群体智能」作为未来人工智能的5个重大方向之一(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国务院,2017),在学术界已经引起广泛关注,不少学者纷纷将「群体智能」与自身研究方向相结合,试图以「群体智能」的视角来重新探索各种涉及到组织协作、参与者人数较多的问题的解决之道。

黄建伟正是其中之一。

作为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,他于2016年当选IEEE Fellow,当选时年仅37岁,是当年全球最年轻的几个Fellow之一。官方给出的原因是,表彰其「在无线通讯网络的资源管理及分配机制上的重大贡献」。

在具体研究方向上,黄建伟长期专注于网络优化、群体智能和经济学交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,总共发表了7本英文学术专著,300多篇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论文,谷歌学术总引用超过14400次。

他的论文九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,包含2011年「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」(无线通信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)。此外,他还曾获得2009年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、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。

过去5到6年的时间里,黄建伟在「网络+经济」的基础上,拓展出群体智能的方向,着重探索解决群体智能领域一个长期的公开问题:群智决策中如何验证事实正误。

而在群体智能这个领域,他的研究也深入到了联邦学习、群智决策等细分方向,并且将成果应用到了碳中和、交通、智慧城市等多个场景之中。

近日,雷峰网-AI科技评论与黄建伟博士就「群体智能」这一话题进行了对话,后者从「群体智能」的定义、研究内容、应用、未来研究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。雷峰网(公众号:雷峰网)-AI科技评论将其整理成文,以飨读者。

让我们先来看看,什么是「群体智能」。

1、从个体到团队:不同研究对象的群体智能
1992年,意大利学者Marco Dorigo 受蚂蚁觅食的灵感,在其博士论文里提出了「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概率型算法」,即「蚂蚁优化算法」(ACO);三年后,社会心理学家James Kennedy和电气工程师 Russell Eberhart 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行为,提出了「粒子群优化算法」(PSO)。

这两种算法出现之后,关于「群体智能」的研究开始涌现,相关论文逐年增加。

由于这两种算法都是受动物觅食启发,研究的是几乎没有智能的昆虫(蚂蚁、蜜蜂等)在形成整体之后,涌现出很强的智能性。因此,群体智能最早的含义,在英语语境下,被称为“Swarm Intelligence”。

根据Marco Dorigo的阐述,从广义的角度看,「群体智能」指的是群居性生物通过协作而表现出的集体智能行为;而从学科研究的角度看,「群体智能」则指受自然界中群体协作行为启发,研究问题求解算法或分布式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学科。

后来,不少学者将「群体智能」与各类学科融合在一起,如社会学、组织行为学、人工智能等,来研究社区、团体内,成员之间进行互动,来实现整体收益的最优。从这个角度看,群体智能又被称为「Collective Intelligence」。

「两种说法很多时候没什么区别,大家也都是混用,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已。」

黄建伟告诉雷峰网-AI科技评论,实际上,如果按照研究对象分,「群体智能」在业内还有另一种叫法——Crowd Intelligence。与前两种相比,Crowd Intelligence 以人为主,旨在研究大量的人如何实现智能决策的问题。因而,Crowd Intelligence主要关注两方面:

组织问题的计算化;

计算问题的组织化。

所谓组织问题的计算化,即将某个整体组织协调的问题的计算变成分布式计算。

比如,在一些网约车平台上,每个司机都是独立的个体,如何把这些司机有效地组织起来,来实现整体资源的最优分配,就需要将整个问题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来实现供需平衡。

计算问题的组织化,即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模块,每个模块由不同的单元负责,最终将问题消解掉。用比较通俗的话讲,就是「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」。

引用国内北航的两位学者,李伟和吴文峻对于 Crowd Intelligence 的相关研究,其与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关系如图所示:
数据
从图1不难看出, Crowd Intelligence 在数学意义上属于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子集,Crowd sourcing(众包,一种分解任务的方法)和 Human computation(人类计算,一种计算方式) 的交集。

因此,Crowd Intelligence 属于群体智能(Collective Intelligence) 的一种,这也是黄建伟的研究方向之一,后续文章提到的「群体智能」,如无特别指出,皆指代Crowd Intelligence。

Crowd Intelligence 的研究对象以 Crowd(人群)为主,旨在通过借鉴简单类群居生物表现出的群体智能,来解决人类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,其与各学科的交融,尤其是与AI的融合,可在多个领域应用。

以联邦学习为例:

传统生产人工智能模型依赖大量数据,在进行数据预处理、标注等环节之后,在大算力的服务器上进行训练,然后调参、优化等,最终产生模型。

然而在实际应用中,数据量并不一定足够,因为许多用户出于隐私的考虑,不愿贡献数据。那么该怎样去生产一个复杂有效的模型呢?

联邦学习就是一个「群体智能」的应用案例:用户通过本地数据做计算,然后将计算模型贡献给中央服务器,进行相互交流、调优;通过这种不接触本地数据的方法,也可以产生有效的人工智能模型,且规避了数据泄露的风险。

在具体应用方面,「群体智能」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智慧城市的各个场景,例如智慧交通、智慧物流、智能电网、碳中和等等。



 
工博士工业品商城声明: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立即与商城(www.gongboshi.com)联系,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联系电话:021-31666777
新闻、技术文章投稿QQ:3267146135  投稿邮箱:syy@gongboshi.com
合作投稿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展会合作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会员咨询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广告合作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软文营销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短视频营销:您好,欢迎光临,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沪公网备31011402005898号